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廉是评价一个官员品质的重要方面。俭与廉作为两种重要的品质,常被相提并论。成语俭以养廉出自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俭以养廉是指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作风。
清代学者张鉴的《浅近录》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宋高宗时期,大臣孙樊进宫朝见皇帝,当两人谈到有关官吏如何做到公正廉明的话题时,宋高宗问他:“何以生公?”孙樊回答说:“廉生公。”皇帝又问道:“何以生廉?”孙樊答曰:“俭生廉。”俭与廉,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俭为廉之根,廉为俭之果。持俭,方能守廉、兴廉;为官清正廉洁,其生活中也必然节俭朴素。
享有“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在《挺经·勤廉》写到:“唯俭可以养廉。”其含意是:廉洁是做官极为重要的依赖,而节俭又是能够保持廉洁的重要保障。廉是为官的本分,也是为官的大德。为官清廉,就是不贪污受贿,不与民争利,不徇私枉法。唯有俭朴才能保持清廉。俭生廉,廉生威,古人的俭廉观在今天看来,仍意义重大。俭和廉,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基石,是为官从政的道德根基。
纵观历史,众多前贤与伟人以俭养廉,以廉为官,被后世传为佳话。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司马光,是北宋成熟的政治家,他唯恐自己的后人不识“俭”这个字,败坏自家家风,辱没自家家声,故特作《训俭示康》,“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意思就是说,如果能够持之以俭,人的贪欲就会减少,对于有地位者来说,就能够不被外物所绑架,所役使,可以正道直行。而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能精打细算,勤俭节约,不仅可保衣食无忧,还可避免跌入犯罪深渊。他用多个事例,从正反两面,极陈“俭”的重要意义以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个千古不易之理。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及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出了毕生的精力。虽然长期身居要职,但他历来艰苦朴素,一件睡衣补丁打补丁穿了几十年,文革期间捡红卫兵撒掉在桌子上的饭粒吃。1976年他逝世后,联合国专门唯一为他下了半旗。一些国家的外交官感到不平,他们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为他下半旗呢?”当时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站出来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管理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分钱的私人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养育一个子女。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他的话说完后,广场上的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的确,周总理一生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丰功伟绩永远载入史册,他无比崇高的人格魅力,成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学习的光辉典范。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烈冒着枪林弹雨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不屑一顾。真可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而,在和平年代,众多落马贪官,皆因不俭所祸。先是奢侈继而腐化,最终腐化堕落,身败名裂,这是贪官们的“翻船”轨迹。清茶淡饭养身,勤劳俭朴养心,灯红酒绿伤身,奢侈腐化伤人。这条哲理非常灵验,从古到今,无一例外。因此我们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心存敬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牢固树立以俭为荣的理念,坚决摈弃任何私心杂念,防患于未然,真正做到警钟长鸣。
我党历来倡导艰苦朴素、大公无私、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坚决反对奢靡享乐之风。毛泽东主席也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因此,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坚持勤俭节约办事的原则,自觉养成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的良好习惯。在生活中能否做到节俭,手握权力时能否做到清廉,折射出人民公仆的理想信念和初心本色。对俭和廉的坚守与弘扬,应该成为党员干部终其一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