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初年的政治舞台上,曾经闪耀着一颗清廉为官、勤政为民的政治明星第五伦。他所提倡的严惩贪腐高官、罢免富豪官吏、举荐官员责任追究、勇于自我剖析等廉政思想,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值得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思考和借鉴。
《后汉书•第五伦传》载:“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今咸阳东北)人也。其先(祖)齐(国)诸田(氏),诸田徙园陵(汉帝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出生于西汉末年的第五伦面对盗贼四起、义军频扰的生境,带领宗族乡亲利用险要地势,修筑堡垒,护佑一方安宁,赢得了族人的拥护和郡尹的赏识,也为他铺就了一条仕途升迁之路。
第五伦的仕途从最基层的乡一级啬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乡镇长——做起,历任京兆郡主簿、淮阳国医工长、会稽太守、宕渠令、蜀郡太守、司空,位列三公,权重朝野。其生性耿介刚毅,为人底调俭朴,做事勇于担当,为官体恤百姓、知人善任、勇于直谏、不谋私利,最终成为镶嵌在历史天空中的一颗清廉之星,名垂青史,光耀千秋。
在基层担任啬夫一职时,他均平徭役,调解怨忿,深得乡里敬重;任督铸钱掾管理市场期间,打击短斤少两,严查掺杂便假,整顿商业秩序,令百姓欢悦叹服;主政会稽时,严惩依托鬼神以诈术恐吓愚昧百姓的巫祝,一改民间杀牛祭神劣习,算得上一位勤政务实的能吏。
作为一位享受二千石俸禄的厅局级高官,仍然亲自割草喂马,夫人依旧下厨作饭;所得到的俸禄,只留下一个月的口粮,其余都低价卖给贫苦百姓;被罢官期间仍亲自下田耕种,不与官宦来往;还经常以少年时曾遭饥荒之苦为由,拒绝宴请别人吃饭,大抵也不会出席别人的宴请,堪称一代廉吏。
在尚未开科取试的汉代,官吏的入职和升迁自然离不开朝庭大员的举荐。生性耿直的第五伦更是坚持自己的好官员标准,举贤荐能,罢免富绅,为当时的官场吹进一缕清风。由他举荐为官宕渠乡中佐吏玄贺先后任九江、沛郡两郡郡守,为官清正廉洁,推行教化,政绩斐然,官至大司农。任蜀郡太守期间,第五伦发现当地基层官吏大多家产丰厚、生活侈奢,而官职的大小多与财产多寡相关联,于是毅然罢免了家境丰足的官吏,重新选任了一批孤弱贫寒有节操的人,有力地整饬了官场风气。
第五伦的不俗之处还在于他的敢于直谏、弹劾权臣。担任东汉朝庭司空之后,他屡屡上书,直陈重用后族势力的危害,引经据典,直抒胸意,甚至不惜得罪当朝太后,罗列国舅马廖结党营私、马方生活侈靡的证据,请求汉章帝压抑削减后党的权力。高度评价汉章帝处死六名朝庭大员的“打老虎”行动。规劝汉章帝治侈靡、兴节俭,净化社会风气。建议汉章帝不但要治庸懒官员之罪,同时要追究举荐他们做官的官员的责任。凡此种种无不体现着第五伦对朝庭的耿耿忠心,对江山社稷的担当情怀。
忠君爱民、勇于担当、清廉为官的第五伦还有着自我解剖的勇气和魄力。当别有用心之人质问他有没有私心时,他没有虚与委蛇,敷衍应付,而是做出了实事求是地回答。他说:“先前有人曾送我一匹千里马,想让我举荐他当官,我出于公心拒绝了。但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这个人,但考虑到公平和公正,我始终没有推荐他。这是因为,我的公心战胜了私心。”第五伦还说:“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表示很牵挂,但回来躺下后却能安然入睡,心里并没有多少牵挂;我的儿子生病时,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睡不着,无时无刻不在牵挂。这样看来,人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只要是人,私心总是有的。”
承认私心的存在,勇于解剖自我,不说官话套话,生活在两多年前的第五司空该是何等的率真和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