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泾阳这一方皇天后土也承载着两位唐代帝王的陵寝,其一便是位于安吴镇北嵯峨山麓的唐德宗崇陵。
唐德宗李适(读kuò)是大唐王朝的第十代帝王,也是那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开创了开元盛世又断送了盛唐繁华的玄宗皇帝的重孙。他的少年时代正值大唐帝国的繁盛时期,国运昌隆,万邦来朝,风光无限。作为肃宗长孙、代宗长子的他自是受到了百般呵护,其荣华富贵自不必说。不料,就在他14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大动荡之中,让他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也正是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在李唐王朝由盛转衰弱的变革时期,李适从少年成长为青年,先后被封为奉节郡王、鲁王、雍王,并亲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统领三军完成了对安史叛军的最后一击,并借此毫无悬念地登上了太子的宝座,15年后又无可争议地一承大统,君临天下。
继位之初的德宗皇帝年近不惑,有着重整大唐朝纲的雄心壮志,实施了三项具体革新措施。一是废止了诸多朝贡政策,裁撤宫廷专用演艺人员,向天下表明了节俭治世的态度和决心;二是任用治世能臣加强宏观调控,平抑盐价,酌盈剂虚,让普通百姓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三是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废除了唐初以来采用的按人丁定额征收粮食和布匹的租庸调制度,实行“两税法”,既按户籍征居人之税,又按土地面积征田亩之税,此举拓宽了纳税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减轻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
历经了安史之乱的德宗李适深感藩镇势力拥兵自重对大唐朝庭的潜在威胁,毅然决然地调集天下兵马,打响了武装削藩之战。令德宗皇帝始料不及的是,此时的大唐帝国早已不再如日中天。安史之乱的深度冲击,朝庭重臣的频繁更迭,让大唐帝国的国运走进了午后斜阳,再也难以迸射出光耀五洲的辉煌。削藩之战打响后,由于朝庭采取了“以藩制藩”之策,导致四镇节度使自立为王,联合对抗朝庭,继而引发泾原兵变,危及长安。德宗仓皇逃至奉天(今乾县),被叛军围困一月。经此变故,德宗皇帝锐气尽消,削藩之举被搁置,还违心地颁布“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这才勉强挽回了大唐王朝的危局。德宗自己最终也落入自保的窠臼,任官吏横行,任民生凋敝。
千余年后的今天,昔日的皇家陵园早已湮没在嵯峨山麓那片苍茫的旷野间。华表兀立,翼马斜倚,石狮对望,瓮仲无语。当年宽阔的司马道已沦落为农家麦田,岁荣岁枯,生生不息留给人们无尽的畅想和遐思。无论多么显赫的地位,无论多么辉煌的壮举,无论多么崇高的荣誉,在无情的岁月面前都显那么苍白无力!
(泾阳县纪委 杨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