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咸阳市泾阳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有感于“灭官烛看家书”
来源:泾阳县纪委监委 作者:闫满堂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4-11-12 09:12:10

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德才兼备、勤政为民、敢于担当、公道正派以及清正廉洁,从古至今都是公职人员在政德上的基本要求。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担任州官,他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公即公,私即私,要公私分明,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

一只蜡烛事小,但是败坏了为官从政的规矩事大。这位州官从一滴烛油做起,逼迫自己养成“不揩油”的良好习惯。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一定保存着一双洁净如初的“新鞋”,他时时刻刻都在小心呵护、精心打理,绝不允许“新鞋踩泥”。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严格要求自己,就是坚守住了慎独如初的底线。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在古人看来,廉与贪之间的界线,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大凡清廉的官员,皆把以权谋私看作是极大的耻辱,悚然自惕。比如,“一钱太守”刘宠,从百姓临别赠送的许多钱中挑选一个留作纪念;“二不尚书”范景文,门上大书“不受嘱、不受馈”以明心迹;“三汤道台”汤斌,三年为政,每日三餐以豆腐汤作肴;“四知先生”杨震,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礼;“五代清郎”袁聿修,为官五个朝代,连一升酒的馈赠都没有接受过。

慎独如初,严防“小”到“大”的隘口。一顿饭、一盒烟、一瓶酒在今天来看就像州官的一只蜡烛那样微不足道,但是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日积月累的过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一时的占便宜思想没能及时得到发自内心的约束,那么就极有可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正是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州官才做到了对公家财物秋毫不犯,牢牢扎紧了自家的“篱笆”,防止了事态向不良方向发展的一切可能。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党员、干部必须坚守的党性原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一条便是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在共产党人的理念里,公与私的界线始终十分清晰。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就应该旗帜鲜明地确立自己的政治立场,从始至终坚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公私分明,始终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衡量党性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子就是公、私二字。尽管党员干部也有自己的基本权益和基本需求,但这不能同私心、私利、私欲混为一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公私分明的人?一是用严格的标准规范自己平时的行为,防微杜渐。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一时的占便宜思想没能及时得到发自内心的约束,那么就极有可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要逼迫自己养成不揩公家“油”的良好习惯;二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的情感,特别是亲情、友情、恩情,划清公私界限,把握好公与私、情与理的尺度,不把个人情感的因素带入到工作中去,防止私情因素影响从政行为;三是要学会不怕吃亏,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挂在心头,甘心为百姓吃亏,不和群众计较得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四是要敢于把自己的权利放在阳光下,接收群众监督,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才能在事业上行稳致远,进而有为,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共产党员的鲜亮身份。

下一条:追梦路上的守梦者

有关法律法规------------------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详细]
中共泾阳县纪委  泾阳县监察委员会主办
地址:泾阳县姚家巷29号  电话:029-36222237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130047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