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师说》中所写的语句。意思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要完全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及流利的口才。
人们一提及教师这个职业,总是自然而然地把它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联系在一起--称颂她像流泪的蜡烛,燃烧自己,向世界奉献光明。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中第二句被后人广为引用赞美人民教师的至理名言;赞美她像辛勤的园丁,默默照料那些植物,留给别人一路的香绿,向生活奉献美景。老师在校园里培育学生,留给大家的是知识与技能,一直如此下去,园丁的工作是周而复始干的是一样的事,老师也是如此;讴歌她甘为人梯,向人类奉献进步,正是由于她们的无私奉献,才有很多超越自己的人才,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比喻她像极其平凡的铺路石,默默铺就光明的大道,向孩子奉献坦途。教师的使命在于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的使命要求我们凝心聚力,这样的使命要求我们倾情奉献。这也是每一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丰富学识及仁爱之心的老师的人生中永恒的精神追求。
毋庸置疑,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期望性和社会瞩目性。当社会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把培养下一代社会继承者的重任专交给教师时,当社会为培养良好的后继者而设置教师这一行业时,教师就不仅被赋予了在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责,而且被赋予了倡化社会文明风尚的示范角色和引导角色。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以及清正廉洁等方面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言语的“模板”及行为“标杆”。因此,社会对教师的选择比社会一般行业要严格得多,不仅要求有教书的学识,而且要求有示范学生和世人的良好品行。为师不廉,贻害无穷。不仅危害教师本人,更为严重的是必然危害学生,污化社会风尚,贻害社会。“为教清廉”不仅是党和人民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人格前提和品德基础。
古人云:“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说的是不受贿赂,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贪图财货,不沾不污,立身洁白。这是为人的根本。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更不能以从事经济活动的心理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也不能要求学生对自己付出的劳动从物质利益上作出回报,而必须自觉培养以事业为重、以学生为重的宽阔胸怀,不断提高以学生为核心的精神追求的境界。
我自认为我们现在的老师也应该向古代的先贤们看齐,我们作为教书育人的师者,不说要超越那些圣人贤者,但要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榜样。我们要摒弃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功名利禄。要时刻准备着祖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去。我们既然是一个老师;是一个启蒙者。就不能做看着楚楚衣冠,其实是名副其实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现在有极少数老师竖着为民服务的旗帜,喊着助人为乐的口号,其实却在背地里收取“红包”、购物卡及其他物品,以教谋私。只要学生掏钱,就可以拿到别人辛辛苦苦多少个日夜,也不一定能拿到的名誉与资格证。他们只顾利益,他们有悖师德,败坏师者本应该享有的声誉——清正廉洁。
身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立足自己本职工作,把廉洁自律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廉洁从教、立德树人,不忘初心、潜心育人,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和家长服务,忠诚于教育事业,做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教师要为人师表,立师德,正师风,将自己的教学、才能奉献在学校,奉献在课堂,奉献给学生,争做廉洁从教的表率。
我们教师身上担负民族的巨大期望,责任重于泰山!每一位合格廉洁的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他人也告诉自己:教育是奉献不是索取,教育是公益不是功利;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继续发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优良传统,净化校园这块纯净的圣土,共同维护教师廉洁奉献的师德操守!为我们的民族撑起我们傲岸的脊梁!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也是我们一定能够做到的。因为,我们是光荣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