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吴青训班旧址位于泾阳县安吴镇安吴村,南距县城25公里,距西安市80公里。 1937年洛川会议后,由中共中央青年委员会和西北救国联合会筹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简称青训班),从延安迁到泾阳县云阳镇,第一期于1937年10月11日在泾阳以北的斗口农场(于右任先生创办)正式开办,临时借用了农场几间房子住宿,尽管生活条件异常简陋,但是同学们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学习班初开办,就明确公布了它的目的:在最短时期内授予青年各种最低限度的战时军事政治知识,使其能在中央政府领导下,依据革命的三民主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开展抗敌救亡工作。在斗口农场住了不到一个月,由于要求参加学习的青年越来越多,加上国民党顽固派以“强占农场”为由,逼迫青训班搬迁。 第二期搬迁到云阳镇内,住在城隍庙和花台子一带。学习时间也由原来的两星期延长到一个月。时值严冬,西北风肆虐,在极为艰苦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二、三期的训练任务。 由于人数不断增加,住房和学习环境已不适应发展要求,不得不作第二次搬迁,1938年1月第四期又搬到云阳镇北的安吴堡,从此定居下来。青训班进入了鼎盛时期。 1938年春,青训班第四期在安吴堡开办,班部就驻在吴氏正院,内城门前挂着“安吴战时青年干部短期训练班”的布牌,在城堡上飘扬着一面鲜艳的红旗,学员们从五湖四海云集安吴堡,有从敌人铁蹄下的东北三省和从新沦陷区的北平、上海、南京逃出来的流离失所的青年;有从遥远的菲律宾、南洋群岛、越南、缅甸等地归来的爱国华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艰难险阻,远涉重洋,不惧千山万水,奔向安吴堡。在这些同学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幼、有一字不识的文盲,有留学生、有农民、有店员、小贩、有军官、士兵,有工程师、艺术家,也有改邪归正的土匪娼妓;有从南京、上海等城市来的五百多名产业工人;还有从嵯峨山前来学习的二百多名和尚,他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走到一起来了。 安吴青训班团结抗日,勤俭办校的方针,引起国内外进步人士的赞扬。一九三八年六月,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山西临汾创办“抗日民族革命大学”,他亲自来安吴青训班考察教育方针,交流办学经验,并给学员作了报告,临走还从安吴青训班请了部分学员去民族大学任教。一九三八年七月,以克罗曼(法国人)为首的世界学联代表团由西安来安吴访问,在欢迎大会上,克罗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代表团回国后在“世界学联动态上”发表文章,对安吴青训班的教育方向作了高度的评价,从此 “安吴青训班”也就闻名中外了。 青训班的成长壮大,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李富春、林伯渠等中央首长的关怀和支持,对青训班的建设和工作做了不少重要批示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一日,在青训班成立二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毛主席为青训班提了词。一九三八年八月,朱总司令亲自来安吴视察,给学员作了“抗日形势”的报告。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同志,经常来安吴给学员作报告。 一九三八年,还派第五期一部分人员到李宗仁、白崇禧部队帮助工作,与当地友军建立了联系,赵寿山、李新中也常来安吴视察。这时学员已达到两千多人。 一九三九年冬,青训班第九期时,顽固派的反共事件屡次发生,泾阳县顽固县长王开基不断制造事端,恐吓骚扰,形势急趋恶化,青训班做出准备撤离的决定。从一九三九年冬开始到一九四零年四月,有组织有秩序的陆续撤离了居住两年多的安吴堡,返回延安。 青训班从一九三七年十月开班到一九四零年四月撤离,共办了十四期,毕业学员一万两千余人。其中向革命圣地延安和抗大,陕公、鲁艺、中央青干班输送的学员达八千多人,分赴全国各个战区,八路军和友军部队做抗日工作的有三千多人,为陕西地区还培训了一批农民青年骨干。 安吴青训班是在战争时代,民族存亡关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诞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她教育青年、组织青年、动员青年参加抗战,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干部,在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内,战胜了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历史赋予她的光荣任务。 安吴青训班旧址包括吴氏庄园、望月楼、迎祥宫和吴氏陵园四部分,占地面积约2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基本保存完好,而且建筑和雕刻历史、艺术价值极高。这里还是一代国学大师吴宓先生故里。安吴青训班旧址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色旅游景区” 、“廉政教育基地”,安吴青训班旧址还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央团校社会实践基地”等。
上一条:传统政德修养精义(上) 下一条:文 庙
领导机构
组织机构
部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