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里,收藏着一个不太起眼的文物,一枚仅有八克的七九步枪子弹头,已经锈迹斑斑。展出的子弹旁边,附有一张泛黄的纸条,是捐赠人——空军原副司令员王定烈将军亲笔写下的文物介绍:“《难忘的子弹》1937年3月14日,在祁连山上中弹于腰间,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后,才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取出,在我腰间呆了整整16年。”这枚留在英雄的身体里十六年之久的子弹,见证了血与火、生与死;透过它,我们仿佛看见,长河落日、硝烟弥漫中,西路军在祁连山艰难突围的岁月。
1936年秋天,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一千八百多名将士,根据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组建西路军,以执行“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的战略任务。河西走廊是西北军阀马步芳、马鸿逵的地盘。西路军的到来,让马家军万分紧张,迅速对其展开了疯狂围攻,西路军将士殊死搏斗,异常惨烈的高台之战,更是书写了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甘肃祁连山的冬季,天寒地冻,将士们爬雪山、穿草地,一路跋涉,体力不支;身处河西走廊,地形限制,战略受阻,战术不能发挥;在装备上,补给不足,没有机炮火力,缺枪少弹。将士们凭着一腔英勇与马家军浴血奋战,损失惨重。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几乎已经不是用武器在战斗,而是用生命意志和信念在抗击敌人。
1937年3月,西路军两万大军只剩下不足三千人,部队突破马家军重围,退守到祁连山脉石窝山的雪岭上,王定烈就在其中。此时,部队已经弹尽粮绝,每支步枪只有四五发子弹,手榴弹不到人手1枚,大家只能用冰块充饥解渴。3月14日,敌人再次发动进攻,王定烈和战友们,用血肉之躯做着抵抗,子弹打光了,他们就用大刀,大刀砍卷了就用石头,石头用没了就用牙咬。身边的战友纷纷倒下,一颗子弹击中了王定烈,他腰间一震,随后是一阵难耐的疼痛。被子弹击中的伤口,鲜血流淌。王定烈眼看着七八个敌军,挥着马刀向他劈来。危在旦夕之际,战友调过枪口,向冲过来的敌人射击,解救了他。王定烈中弹负伤,昏倒在战场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战斗失败了,鲜血染红了黄土,山坡上硝烟散尽,满目疮痍。王定烈与负伤的战友互相搀扶,饥寒交迫、疼痛难忍,受伤的战士们,相互温暖、相互鼓励。然而,危险再次来临,敌军找到他们,先是扫射,而后乱砍。万幸的是,王定烈躺在屋内的一个大木箱中,马刀砍过来,木箱挡了一道,没有致命,王定烈再一次活了下来。王定烈的回忆录《地狱归来》中写到:“醒过来后感到浑身剧痛,眼睛被重重地糊死,什么也看不见。一股浓烈的血腥味扑鼻而来。想用手摸一摸被糊死的眼,可是两臂像压上石头,一点儿也抬不动……身边的战友全部牺牲,忍着剧痛,拄着棍子,挣扎着往前走,但还是被敌军抓获。
当年5月份,敌人将王定烈等300多名红军押解到武威,劝他们投降。面对无耻的叛徒,王定烈咬紧牙关,挺直身板,剧痛之下,那颗卡得他直不起腰来的子弹竟然顺了过来,和脊骨平行,不再妨碍行动,而这一过程如同做了次手术。之后,经党中央多次交涉,王定烈和其他被俘的红军终被释放。他们靠着两条腿,三天两百多公里,从西安走回了延安。
1937年10月,腰上还留着一颗子弹的王定烈奔赴抗日战场。随后他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战功卓著,直到1953年才取出这枚子弹。王定烈将军以朴素的行动践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仍本色依旧。这枚经历过无数战争的子弹见证了一位共产党员坚韧、勇敢、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英雄们把美好留给了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了我们身上。听!山川悲歌,唱不尽英雄虎啸风生;看!江河奋起,万千华夏儿女前赴后继!我辈当握薪火而向光明,守初心而记使命,为中华之伟大复兴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