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泾河之南的太平镇北蟒塬下,泾河南岸有一块逾万亩的河滩地。肥沃的沙壤土,仰仗泾河清流的浇灌,使这里成为旱涝保收的粮仓。相传,很久以前,有人将原本生长于塬头旱地的枣树移栽于此。枣树根扎到那儿,树便长到那儿。几年下来,泾河滩的万亩良田便笼罩在郁郁葱葱的枣树林中。由于枣树遮挡阳光,吸收养分,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当地农家虽也想尽办法根除枣树,但都无计于事。最后只得放弃农业种植,靠卖枣勉强度日。
却说西汉景帝年间的一个初秋,正值大枣成熟时节,大汉天子刘启结束了在甘泉宫的避暑办公,携文武大臣离开淳化,经泾阳,渡泾河,攀南塬,向长安城进发。当大队人马顺利渡过泾河,来到北蟒塬下,只见道路两旁成熟的大枣如玛瑙挂满枝头,泛着诱人的红光。抵不住大枣的诱惑,随行人员的步伐明显慢了下来。这时,便有大臣上奏,建议大队人马原地休息,同时让大家品尝新鲜的大枣,以饱口福。景帝刘启乃大汉一朝颇有雄才大略的天子,他不愿因自己的出行惊扰当地百姓,更不希望随行人员随意采摘老百姓辛辛苦苦得来的收获。于是,他当即驳回了大臣的上奏,同时下令:“枣树底下一律不准歇。”
天子的一句话不仅震慑了随行的大小官员,也惊醒了熟睡中的土地爷。按当地方言,农田中植树影响农业生产也称“歇”,既然天子发话,“枣树底下一律不准歇”,那么,这里的枣树也就不能再影响树下农作物的生长了。
自引以后,北蟒塬下的万亩良田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枣树和其它粮食作物间作套种,互不影响,百姓既有了充足的粮食,又可以通过出售大枣补贴家用,无不感念那位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大汉天子。
(泾阳县纪委监委 杨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