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16时57分和58分,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先后发布两条消息: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何家成,江苏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少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打虎’再次周末见”、“一日再打两‘虎’”、“中纪委沉寂20天后‘双杀’”……很快,类似的各种标题出现在各大网站的显要位置,此二人也成为周末手机推送信息中的焦点人物。
据统计,2013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对涉嫌违纪违法的中管干部已结案处理和正在立案检查的有31人。而今年前10个月,仅副部级以上干部便有32人被组织调查。
在中央纪委重拳“打虎”的同时,各地区各部门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数量也呈大幅上升之势。
此情此景,不免让人想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去年1月23日在中央纪委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所说的那句话——“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官员到普通民众,从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到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反腐日益深入人心。回头再看这句话我们发现,一年多来强力治标所赢得的,早已不仅仅是时间……
(李明新 漫画)
关键词一:震慑
所有数据的背后,是持续保持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这些数字每增加一个,对各级官员的震慑就增加一分
9月20日至24日,西藏自治区纪委官网在5天内陆续发布自治区7位官员被调查的消息,其中一名为正厅级。
这样的情景,几年前别说是在西藏,就是内地发达省份也实属罕见。这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办案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的一个小小缩影。
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的率先垂范下,各省级纪委甚至市级纪委的“打虎”力度也空前加大,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案件查处”栏目中不时可见各地查处大小“老虎”的消息。
大小“老虎”落马成为大概率事件的背后,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所带来办案数据的全面提升——
今年1至8月,天津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初核问题线索895件,同比上升178.82%;立案420件,同比上升90.05%;结案356件,同比上升83.51%;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23人,同比上升84.72%,其中局级10人、处级59人。
而在地处西北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今年1至9月的初核数量和立案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134.1%和154.47%,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7人,其中厅局级5人、县处级54人。
……
从去年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的“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到今年三次全会的“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大小“老虎”被打落马下的同时,各地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苍蝇”也被纷纷拍下。
海淀区西北旺镇皇后店村会计陈万寿挪用资金1.19亿元、延庆县旧县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中心原主任袁学勤挪用公款2400万元、丰台区六里桥村天创伟业投资公司原董事长张会民受贿100万元……
这是北京市严肃查处的几起“小官巨腐”案件。该市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了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各区县纪检监察机关今年1至8月立案496件,同比上升59.5%。
一方面,各级打“虎”拍“蝇”的数据全线飘红;另一方面,各地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的数量也与日俱增。
中央纪委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9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建立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制度。截至8月31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56332件,处理74338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0610人,其中省部级2人 、地厅级124人。其中的典型案件被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所有数据的背后,是持续保持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这些数字每增加一个,对各级官员的震慑就增加一分。
正如江西省鹰潭市一位基层干部坦言:“现在隔三差五就通报曝光因一餐饭、一顿酒、一次用公车受到处分甚至丢了‘乌纱帽’这样的案例,哪个干部还敢胡吃海喝!”
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已进行四轮巡视。巡视对象包括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家中央单位、6家中央企业和2所部属高校。
随着巡视范围的扩大、巡视力量的加强、巡视频率的加快,巡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关键词二:意识
强力治标产生的巨大震慑在使官员“不敢腐”的同时,还使官员的法纪意识和规则意识得到明显提升,为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持续的高压态势所产生的强力震慑,使得“不敢腐”已初见成效。然而,从“不敢”到“不能”和“不想”,看似一字之变,实则艰巨复杂。
治本客观上需要完善制度,主观上需要教育引导。从“不敢”向“不能”迈进,离不开制度创新。而在制度 建设方面,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制度的执行力。
今年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不能让制度成为纸老虎、稻草人。
多年来,我们在制度执行方面“高高扬起、轻轻落下”的现象并不罕见。
以整治公款吃喝为例,早在1989年9月,中办、国办就曾下发过《关于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严禁用公款宴请和有关工作餐的规定》,明确规定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进行各种公务活动,包括上级到下级(含到企业、事业单位)检查指导工作、调查研究,同级之间、地区之间公务往来、参观学习以及干部工作调动等,严禁用公款搞任何形式的宴请。工作餐不准上价格昂贵的菜肴,不准用公款购买烟酒。
此后的20多年间,各级与禁止公款吃喝相关的禁令层出不穷,为何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前,依然是“上百个红头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制度缺乏执行力。
“一项制度出台之后,只有违反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制度才会真正发挥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说,“我们已有的一些法规制度,存在执行不严、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时间久了制度便形同虚设,在官员那里起不到震慑作用,在民众心里也丧失了公信力。”
杨伟东认为,强力治标产生的巨大震慑在使官员“不敢腐”的同时,还使官员的法纪意识和规则意识得到明显提升,为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以前不当回事,因为违反制度规则也不会受到追究。而现在当回事了,知道是‘言必行、行必果’动真格儿的了。”
查办案件、惩治腐败,既是治标的基本手段,也是治本的基本保障。此外,强力治标的过程本身,也为形成治本之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央纪委常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邱学强日前在《学习时报》上刊文指出:“反腐治标是反腐治本的前提和基础,治本必须依托治标来进行,离开了查办腐败案件,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就会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只有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标功能,制度建设等治本措施才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三:民心
强力治标,对官员而言,形成了强大震慑,提升了法纪意识;而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则是坚定了对反腐败的信心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铁腕反腐、涤荡“四风”,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赢得民心的一大政绩。这已成为国内外各界的共识。
2013年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对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7388人的调查表明,对未来反腐败具有信心的群众超过73.7%,其中,25.5%的人表示很有信心,48.2%的人较有信心,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37.8%和22.8%。
有媒体还以《2013年度人物我选“中纪委”》为题刊发评论指出:“近来高频率的省部级官员落马见证了中国反腐的高压态势,这个部门现在真正是让百姓爱,让贪官怕,让官员有所忌惮,让舆论充满期待。”
而随着今年正风反腐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相信这些数据还会进一步提升。
“以八项规定和作风建设启幕,一场再造政治生态、重塑公仆形象的重头戏夺目而出,带来政治信用和民意资产大幅增值。”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日前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在逢节必令、标治“小微”中实现“逆袭”,让老百姓身边的歪风、看得见的腐败不断减少,使走上强党之路的中共收获巨大的“名片效应”。而亮清身份、亮明底色、亮出立场,正是取信于民、置信于党的最佳选择。
9月24日,《纽约时报》网站“中国来信”栏目刊登了一篇题为《主席打虎 鼓舞人心》的文章,作者Didi Kirsten Tatlow在文中称赞中国的反腐让普通老百姓的办事成本大大减少。
文中写道:“这些令人欢呼的时刻说明了中国国家主席受到许多中国人真心爱戴的原因。他所领导的反腐败减少了普通人办事的成本,比如孩子入学或参军。这些价格原本一直在飙升,因为公务员要收取额外的‘费用’——也就是现实中的贿赂。”
反腐败历来关系人心向背,正可谓民声滔滔、民意凿凿。
在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shuohaode”发帖说道:“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彰显了言出必行的政治品格,营造着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赢得了全党全社会的衷心赞誉和拥护。而这样的民心其实正是反腐败乃至改革的最大动力来源和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原标题:治标,赢得的不仅仅是时间)